“编程已死?”面对 AI 工具能自动生成代码的浪潮,谷歌科学家斯蒂芬妮·德鲁加(Stefania Druga)回答说:“不,学习编程的作用远未失效。”

超越工具属性:编程的核心价值在思维塑造

在近期Edu指南和她的对话中,这位深耕 AI 教育的前沿实践者抛出了一个前瞻性观点:当机器接管了具体编程语法的书写,人类教育的真正高地,正悄然转向思维层面的重塑。

在斯蒂芬妮看来,编程的深层价值远超其工具属性。它核心训练的是“计算思维”与“算法思维”:一种将复杂行为和交互,进行结构化、逻辑化拆解并描述的能力。

“即便未来代码运行在更高抽象层级,人类仍需清晰理解应用逻辑: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数据如何流转?功能如何实现?”她强调,这种思维框架是驾驭 AI 协作的根基。开发者之所以能通过“氛围编程”(Vibe coding,一种当下在硅谷盛行的编程方法,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 生成代码)获得更优产出,正因其具备提问、评估与修正生成结果的内在思维模型。教育的重心,应从特定编程语言(Python、JavaScript)的传授,跃升至通用计算逻辑与架构思维的培养。

不要惧怕学生使用 AI,否则教育可能与市场需求脱节

然而现实中的编程教育却深陷滞后泥潭。斯蒂芬妮犀利指出,传统教育体系转型艰难——课程、评估与考试机制难以迅速适配 AI 时代。“若因惧怕‘作弊’而禁止学生使用生成式AI,只会制造危险的技能断层。”她警告道。当学生踏入职场,几乎所有企业都已默认员工具备使用 Copilot 等 AI 编程助手的能力。禁止使用,意味着教育产出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如何弥合这一鸿沟?斯蒂芬妮给出了极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动态契约”。她向Edu指南展示了其创建的在线新工具(亦可用白板/纸张替代):师生围绕具体任务(如写论文),共同绘制“ AI 使用光谱”。光谱一端是“鼓励行为”(如语法检查、大纲生成),另一端是“禁止行为”(如生成全文),中间则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灰色地带”(如寻找文献引用)。每位学生均可提出自己的使用设想并定位。随后,全班展开深度辩论,对灰色地带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一份独特的“班级社会契约”。这份契约的精妙之处在于可转化为“系统提示”,嵌入ChatGPT、Claude 或 Gemini 等工具中。当学生操作时,AI 会主动提醒:“根据协议,我不能为你生成整段内容”——技术成为了协议的守护者。

“协议是动态的,”斯蒂芬妮解释,“当学生发现某些辅助方式(如头脑风暴)实际抑制了原创性,可推动班级修订条款。”这个框架将 AI 使用从“地下状态”推向透明协商,在具体任务场景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判断与规则共建能力,是素养养成的活课堂。

AI 素质能力前置

当 AI 像空气般渗透孩童世界,“素养前置”已成刚需。

斯蒂芬妮并不鼓吹低龄儿童过早接触技术,但面对现实时态度清醒:AI 已如氧气般无形融入孩子的生活。七岁孩童使用搜索引擎时,AI 已在摘要结果;语音助手(Alexa、小爱同学)的回应背后是语言模型的驱动;甚至 YouTube 的推荐流都由算法操控。孩子可能全然不觉这些“智能服务”背后的运作机制、数据来源或潜在谬误。

“技术既成环境,对话必须开启。”为此,斯蒂芬妮开发了一本受到好评的《家长AI素养手册》。手册摒弃复杂理论,提供家庭场景的落地策略:

– 化技术为对话内容:

将“智能音箱如何识别唤醒词?”、“YouTube为何推荐这个视频?”融入晚餐对话。

– 培养批判意识:

引导孩子思考“如果数据不同,结果会怎样?”、“开发者为何这样设计?”

– 错误即教材:

当 AI 出错,与孩子共同剖析原因,理解技术局限。

– 共学与倡导:

家长无需成为专家,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关注隐私、公平等伦理议题。

手册的核心在于:

将高深的 AI 原理,降解为日常可触的“问题意识”培养,在家庭场景中播种批判性思维的种子。

当入门级岗位被 AI 吞噬,教育目标需要根本性转向。

斯蒂芬妮对Edu指南表示,她对当下教育逻辑有所质疑:“长久以来,教育被简化为就业市场的输送带——市场要 Python,课堂就教 Python;需求转向 Web 框架,课程立即跟进。” 这种“就业导向至上”的课程模式,在 AI 自动化浪潮下愈发显得脆弱而短视。大量基础编程、文书岗位正被高效替代,技能迭代速度远超课程更新周期。

锚定“人”的优势:创造力、解决力、协作力 

她对Edu指南表示,教育的真正锚点应回归人的本质优势:

– 创造力:

 “为新项目构思、为难题寻找破局点、探索新方法、做出新发现——这正是人类闪耀而 AI 困顿的领域。”营造激发好奇心与创造力的环境,是超越技术迭代的永恒价值。

– 问题解决力:

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执行步骤,调整策略,管理进程——这本质是高级算法思维与项目管理的融合。

– 社交协作力:

“即便 AI 无处不在,世界的运转仍系于人的联结。”跨文化沟通、团队协作、共情理解,是在 AI 嵌入社会后更显珍贵的“人类操作系统”。

新一代创业者正用行动重写成功路径。

斯蒂芬妮观察到,年仅 19 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借助 AI 工具,以惊人速度创建盈利项目。其秘诀在于避开传统风险投资的路径依赖:不执着于融资与宏大叙事,而是敏锐捕捉具体痛点(如餐馆难以管理在线菜单图片),用 AI 快速构建最小化解决方案,直接推向市场验证并收费。盈利与用户反馈驱动迭代,实现小而美的自主性。这种路径凸显了需求洞察、快速原型验证与独立商业思维的结合——这正是未来教育应强化的能力组合。

行动建议:从热爱出发,让项目成为导师。

对于渴望在 AI 时代学习编程的师生,斯蒂芬妮的处方简单而有力:

“从任何地方开始,从一个你热爱的项目开始。”

热爱音乐?尝试构建个性化的推荐系统,甚至开发一个“听哼识曲”的小应用。兴趣是抵御学习枯燥的最佳屏障。

拥抱工具,勇敢提问。

利用丰富的免费 AI 编程助手,如 Claude、DeepSeek 等智能代码编辑器。它们能提供实时反馈与指导。别害怕向社区或同伴求助。

当 AI 轻松写出代码,教育的探索必须进入更深处。我们需要超越工具层面的焦虑,转而深耕计算思维的培养;需要打破课堂禁令,构建人机协作的透明契约;需要将 AI 融入家庭对话,让新一代小孩成长融合新的能力素养;更需要将教育目标从“适配岗位”升华至“释放创造力、锻造问题解决力、培养协作精神”。

其他阅读

对话牛津大学教授:当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我们还剩下什么?| Edu指南专访

AI 或将取代你的工作,但它也将创造这 22 种新职业

对话图灵奖得主Joseph Sifakis:人工智能可以进化得更聪明,但无法完全超越人类

世界顶尖数学家在测试中震惊地发现,人工智能模型已经接近数学天才了

对话耶鲁大学教授:优绩主义为什么成为精密运转的系统性陷阱 | Edu指南专访

教育巨头生存样本:2025上半场分化加剧,AI重构行业分水岭

政策加码、AI破局:2025上半年智慧教育立体化推进

新东方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总营收11.8亿美元,新教育业务同比增长35%

AI 巨头紧密布局,Google、OpenAI、Anthropic 教育应用加速进入院校课堂

2025 年 Q1 教育科技:AI 推动,5 家公司获投额分别超 1000 万美元

终身学习时代来了:现在变得更聪明,是一项全职工作

对话社会学家:现代文化正在发生颠倒,人们把工作视为家,把家视为工作 | Edu指南专访

头部教育公司最新季度业绩:新东方稳步推进,好未来、高途增长强劲

和高校教授聊聊: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与教育 | Edu指南专访

8 款出色的 AI 数学工具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8 类工作

人工智能真的会鼓励学生作弊吗?

为什么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太可能取代人类教师 ?

人工智能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影响

观点:人工智能为什么不会“解决”教育问题?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教学,但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好 ”

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30 款让教师工作更轻松的 AI 工具

生成式 AI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

AI 在教育中的优势与风险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 8 项示例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 43 种用途

10 款教育 AI 工具用例

和心理学教授聊聊:积极思维是一种可以练习的技能 | Edu指南专访

和斯坦福商学院“人际互动之父”聊聊:孤独社会,如何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 | Edu指南专访

和高管教练聊聊:新的一年,如何制定目标?|  Edu指南专访

和《优秀的绵羊》作家聊聊:当下精英大学的问题与信心的重建  | Edu指南专访

和《睡眠革命》作者聊聊:睡眠教练如何帮助顶尖运动员达到最佳表现 | 专访

图片
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du指南”,作者:Edu指南,经授权发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