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码:从国家战略到区域落地的立体化推进
2025 年上半年,国内智慧教育行业迎来政策密集发布期。期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要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智能化升级。这一文件被视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化版,首次系统性定义了 AI 与教育融合的技术路径和实施框架。
在国家级政策引领下,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落地细则。广东省于 4 月 发布 “两素养一纲要” 方案,规定小学 1-4 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6 课时人工智能课程,初中阶段每两周至少 1 课时,并构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师生 AI 素养框架。南京市则在 4 月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 年)》,计划三年内实现全市中小学 100% 开设 AI 课程,建设 100 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并投入 2300 万元为 625 所学校配置标准化实验仪器,成为国内首个 AI 教育实验仪器全域覆盖的城市。
政策驱动下,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差异化特征。遵义市教体局与科大讯飞合作构建 “人工智能 + 教育” 新范式,聚焦课堂精准教学系统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青岛市崂山区通过新东方智慧教育的 AI 硬件与课程体系,实现全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而上海闵行区则依托一起教育科技的 “智慧纸笔 + AI” 系统,累计积累超数十亿级教学场景数据,形成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完整闭环。
此外,截至上半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2.0 智能版已上线,并接入包括腾讯混元大模型课程、科大讯飞 AI 求职助手等内容与应用。
技术突破:大模型重构教育生态的底层逻辑
2025 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智慧教育技术迭代的核心引擎。猿辅导集团于 4 月发布首个教育 AI 范式 “小猿 AI”,其四层技术架构(数据层、模型层、逻辑层、场景层)实现教育垂类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的深度融合。该系统搭载自研猿力大模型与 DeepSeek-R1 模型矩阵,通过 500 多万小时课程视频训练教学逻辑链,在作业批改场景中实现 “五重错因分析”,知识漏洞识别准确率达 98.7%,较传统系统效率提升 40%。
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在教育场景应用中持续突破,6 月的 AI 学习机暑期升级版新增 “AI 1 对 1 互动式问诊” 功能,通过对话式诊断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其作文批改系统可从逻辑结构、情感表达等 12 个维度进行分析,被称为 “最懂考试的大模型”。
硬件与 AI 的深度融合催生教育终端形态革新。华为擎云推出的 AI 自习室解决方案以 C5e 商用平板为核心,通过鸿蒙系统实现设备互联与学习数据实时分析,其莱茵护眼认证屏幕与 AI 学习引擎结合,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度;小猿 AI 学习机则首创 “平板 + 智能基座” 双形态设计,搭配 20 种 AI 表情和动态音色调节,构建 “类真人教师” 情感交互体验,帮助提升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率。
多模态交互技术突破传统教学边界。新东方智慧教育的 “天宫启航” 航天交互系统通过 VR 技术实现第一人称航天任务体验,学生可模拟航天器拼装与对接,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工程思维培养效率得以提升;而讯飞智作推出的数字分身技术,仅需一张照片即可生成虚拟教师形象,天津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教师已用该技术制作 10 万余条课程视频,提升线上课程制作效率。
企业竞逐:从产品竞争到生态构建的战略升级
头部企业在 2025 年上半年展开全方位布局,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新东方智慧教育延续 “教育 + 科技” 战略,推出东方创科人工智能开发板 2.0,搭载乐鑫 ESP32-S3 芯片,支持神经网络及语音识别模型,配套的 AI 创想课程已在国内中小学落地。其 STEAM 创课套装与科学宝盒系列面向少儿人群,通过变色眼镜、磁悬浮等玩教具,激发幼儿科学兴趣。
猿辅导集团以 “技术 + 内容” 双轮驱动,除发布小猿 AI 系列产品外,其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已覆盖 25 个省市 1000 余所学校,15 万名学生通过 “双专家研发 + 项目制学习” 等模式接触生成式 AI、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猿辅导素养课引入 DeepSeek 大模型,在《西游记》教学中通过 “西游游乐园招聘” 情境任务,将经典文本转化为思辨工具,帮助提升跨学科思维培养效果。
硬件厂商加速教育场景渗透。视源股份(希沃母公司)于 6 月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其教育交互智能平板 2024 年以 17.5% 市场份额领跑全球,2025 年推出的希沃教学大模型基于 2200 亿 token 教育语料训练,已在 2000 所学校生成 18 万份学情报告。华为擎云则通过 “1+3” 全场景解决方案,在东南大学建设 AI 算力网络平台,帮助提升科研算力效率,并在宁夏大学打造 300 间鸿蒙智慧教室,实现远程互动教学与常态化录播融合。
互联网企业依托技术生态拓展教育边界。腾讯教育上半年发布混元大模型应用实战课,联合清华大学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其 “AI+X” 青少年科学素养项目涵盖天文、生命等四大板块,通过虚拟实验与真实场景结合,提升抽象科学概念理解效率。华为则为高校提供 AI 实训平台等综合解决方案,在赣南科技学院建设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将 72 门 ICT 认证课程融入六大专业,培养数智化人才。
企业竞争正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生态体系构建。上半年头部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布局、数据壁垒构建和生态伙伴合作,正在加快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场景落地: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智能化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场景的智能化改造成为落地重点。一起教育科技升级的 “智慧纸笔 + AI” 系统在闵行区 143 所中小学常态化使用,通过无感采集书写轨迹与作业时长,提升教师批改效率,提高学生个性化错题本生成准确率。九章爱学(好未来旗下)推出的校园大小屏 AI 学习系统,通过教室大屏与学生 Pad 联动,实现课堂实时互动与分层靶向教学,提升学生知识点掌握效率。
课后学习场景的 AI 渗透呈现多元化。小猿 AI App 通过极简交互界面覆盖 100 多个学习场景,其 “五重错因分析” 功能从知识漏洞、思维路径等维度诊断学习问题,配合 AI 讲题实现 “哪里不会讲哪里”,缩短学生作业完成时间。科大讯飞学习机新增 “减压绿洲” 功能,通过语音情感识别与呼吸训练游戏,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
区域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例如上海市松江区的 “松慧作业” 项目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化,帮助缩小城乡学校数学平均分差距。
科技公司助力推动高等教育智慧化转型。华东理工大学与腾讯云合作升级 300 间智播教室,通过 AI 分析课堂互动数据,提升教学评估效率。而在科研领域,华为助力东南大学建设AI算力网络平台,支持 50 多个科研项目,推动 AI for Science 新范式在材料、生物等学科的应用。
未来展望:技术伦理与产业协同下的发展新局
2025 年下半年,智慧教育行业将面临技术伦理与规模化应用的双重挑战。随着 AI 大模型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数据隐私保护与算法公平性成为焦点议题。教育部在《意见》中特别强调 “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要求建立 AI 教育应用的安全审查机制。企业层面,猿辅导通过《智能学习终端内容审核基本要求》团体标准制定,科大讯飞则对 AI 学习机设置内容安全边界,屏蔽游戏相关内容,引导学习专注度。
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将成为破局关键。华为擎云与高校共建鸿蒙实训室,培养操作系统开发人才,这种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 的模式,正成为数智化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产教融合项目有望填补 AI 相关专业人才的市场缺口。
国际化布局成为头部企业的战略方向。视源股份通过印度、美国子公司等业务实现海外板块 16.83% 增长,其 MAXHUB 品牌为法国医疗集团 GBNA Santé 提供数字化方案;智慧教室解决方案服务商如华为、新东方等可通过为海外学校提供服务,出海至东南亚等市场,推动国内教育科技标准国际化。
站在 2025 年中节点回望,国内智慧教育行业已完成从技术导入期向应用深化期的跨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创新迭代加速、企业布局全面展开、场景落地成效显现,共同构成行业发展的四维驱动力。然而,在技术狂欢背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伦理、规模与质量,仍是全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其他阅读
对话图灵奖得主Joseph Sifakis:人工智能可以进化得更聪明,但无法完全超越人类
世界顶尖数学家在测试中震惊地发现,人工智能模型已经接近数学天才了
对话耶鲁大学教授:优绩主义为什么成为精密运转的系统性陷阱 | Edu指南专访
牛津大学教授:AI 时代,我们对教育的长期投资可能会失效 | Edu指南专访
新东方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总营收11.8亿美元,新教育业务同比增长35%
AI 巨头紧密布局,Google、OpenAI、Anthropic 教育应用加速进入院校课堂
2025 年 Q1 教育科技:AI 推动,5 家公司获投额分别超 1000 万美元
对话社会学家:现代文化正在发生颠倒,人们把工作视为家,把家视为工作 | Edu指南专访
头部教育公司最新季度业绩:新东方稳步推进,好未来、高途增长强劲
和高校教授聊聊: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与教育 | Edu指南专访
和心理学教授聊聊:积极思维是一种可以练习的技能 | Edu指南专访
和斯坦福商学院“人际互动之父”聊聊:孤独社会,如何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 | Edu指南专访
和《优秀的绵羊》作家聊聊:当下精英大学的问题与信心的重建 | Edu指南专访
和《睡眠革命》作者聊聊:睡眠教练如何帮助顶尖运动员达到最佳表现 | 专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du指南”,作者:Edu指南,经授权发布。